注浆设备

  • 游戏fun官网
FUN官网

沁源县加强县域内沁河生态综合治理推动高水平发展巡礼

来源:注浆设备    发布时间:2023-11-02 07:07:50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沁河,是黄河一级支流,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境内。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备极其重大意义。2022年6月27日,为期三年的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整个工程的85%。

  近年来,沁源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加强县域内沁河生态综合治理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

  沁河属黄河水系,发源于沁源县太岳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

  盛夏时节,从城市到乡村,一路走来,一路收获,沁河两岸不断刷新颜值,高质量发展的步履铿锵坚实。

  《沁源县志》这样描述:“沁源县环邑皆山, 沁水汇流, 峰峦合拱千秋峪。绵山镇其北,沁河绕其南,雕巢岭、蟠龙山踞其东,霍太山峙其西,亦一方 之胜也。”2549 平方公里面积上,分布着 220 万亩森林、120 万亩天然牧坡。县境内有两大山脉。一为太岳山脉,一为老爷山、云梦山脉。

  太岳山脉在县境北起王和镇石门则,南与安泽县交界,由北到南,横贯全县西部,全长40公里。老爷山、云梦山脉,从平遥县三尖寺向南至法中乡雕稍岭,横贯沁源县东部,全长 64 公里。

  在这两大山脉间,散布着紫金山、灵空山、王和岭等20 余座山峰,林木繁茂,满目苍翠。

  沁源县因沁河之源而得名,县域内干流长约98公里,占我省沁河干流总长的27%;流域面积 2187 平方公里,占我省沁河流域总面积的24%。沁河在中峪乡龙头村出沁源后,经安泽、晋城、阳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在武陟县南贾村汇入黄河。

  沁源县森林覆盖率达52.75%,为山西省之首,是著名的“油松之乡”,也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无数珍禽异兽栖居在这片绿野山林中,褐马鸡便是其中之一。褐马鸡为中国特有鸟种,数量极为稀少,仅在包括山西沁源在内的极狭小的一片区域内分布。而沁源当地的褐马鸡数量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其分布和活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并在 20 多年时间里数量增长了至少十倍。志愿者段旭东介绍,护林员和观鸟志愿者经常能拍摄到它们在各个季节、各个生长阶段的美照。这些照片也成为沁源县林草部门进行物种调查的重要参考依据。

  资料表明,沁源已发现储量较大的有煤、铁、铝矾土等18种矿产资源。煤炭预测总储量 128 亿吨,累计探明储量60.25亿吨。不仅仅具备储量大、分布广、煤层多、单层厚、煤层稳定、倾角平缓、埋藏较浅等优点, 而且煤质优良、 变质程度较高。

  沁源以盛产主焦煤而闻名遐迩,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和全省主焦煤基地县。全县30座煤矿,年产能3520万吨,是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

  2019年9月,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 久安、促进全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21年10月25日,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要实验区的重大部署。

  2021年11月30日,全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部署会在太原召开。

  会议强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要实验区的重大部署,是山西省更好地在国家战略大局中行动的新目标新定位。要紧紧抓住流经县这个突破口,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要紧紧抓住流域区这个主战场,统筹流域不同空间单元的承载力和适宜性,推动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协调发展。

  花开万朵,各有千秋。高水平发展的新征程上,各地有各地的路径,各地有各地的办法。

  沁源县父老乡亲曾经为革命、建设、改革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声音——阔步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沁源是个啥模样?群众的追问在时刻不停地撞击着沁源县党员干部的心。

  面对必答题,沁源县委结合时代要求,紧扣县域实际,对照群众愿望,兼顾速度与质量,着眼当前与长远,选择了“一招破题”——全力实施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点带面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此项目涉及全县12个乡镇,总投资11.5亿元,分两期实施,两期项目均于2022年6月开工建设。

  其中: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共涉及40个村,全部进场施工(40个村基本完工);县城污水厂扩容改造正在进行生物除臭、污泥脱水机房、深度处理车间等工作;县城污水厂扩容改造部分:14个单体建构筑物中,调节池、二沉池、中间提升泵房、臭氧接触池、臭氧制备间、细格栅、再生水回用水池、贮泥池8个整体的结构已全部完成,其余6个单体完成80%以上。

  其中: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部分(永和水库供水工程)县城段28.7公里管线年已全部安装好并接入二水厂,2023年3月,二水厂开始调试制水,4月份经处理的水库水正式并入市政自来水管网,供县城居民日常使用;郭道9.3公里DN350管线管线均已安装好,目前正在进行打压试水工作;郭道水厂、交口水厂均已建成,动力电接入后即可进行设备调试;开发区2万立方米蓄水池主体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钢结构顶棚安装工作;新建提水泵站工程土建和设施安装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工作。总体而言,供水工程已完成95%的建设内容,目前主要进行设备调试、试运行工作。

  沁河河流生态治理部分(郭道至闫寨段生态治理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新建堤防12段共8709米、主槽防护14段共9606米、新建生态护坡2段共1091米均已完成;河道绿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对北洪林、南洪林、正中、仁义、东沟泉、余沟、闫寨、丁家湾、张壁等处河道滩地进行绿化补植补栽工作,计清表近60万平方米,栽植5.5万株,栽植树种有白蜡、复叶槭、五角枫、国槐、栾树、丝棉木、油松、樟子松、云杉等;生态湿地治理工程完成孔家坡、韩洪沟两处生态湿地工程约4.8万平方米;县城段生态治理及绿化工程包括沁河县城段滨河两岸公园绿地的园路、景观小品等土建工程、给排水、照明、园林绿化工程及新增的喷水舞灯光秀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气盾坝工程更换县城段原八座橡胶坝为气盾坝,目前五座坝已全部完成,另外三座均已完成80%以上,预计7月中旬全部完成;自动化控制工程指挥中心装饰装修已完成,数据中心机柜系统调试已完成,音频系统上架调试已完成,云计算设备上架调试正在进行,流域检测系统安装点的踏勘和基础制作正在进行。总体来说,沁河河流生态治理部分(郭道至闫寨段生态治理工程)大部分施工内容已完成,正在进行实施工程的河道清淤及气盾坝工程,预计7月中旬全部完成。

  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项目专班,负责项目的专项推进,定期召开专班推进会,对项目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研判,集中“会诊”;

  结合项目涉及行业多、体量大,一期、二期项目分别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综合协调小组、5个专业小组推进项目建设,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对项目前期手续实行特事特办、急事即办,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压缩审批时限三分之一以上;

  坚持对项目进行日调度,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掐表计时、读秒推进,使项目全部按照序时工期稳步推进;

  认真落实全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和《长治市沁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要求,划定保护红线平方公里;

  全县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实现管护全覆盖。依法依规保护水源,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13个,对沿河29个排污口其中的20个安装了在线个生活污水处理站排污口由第三方定期比对监测;

  积极推广农用酵素、有机肥堆制技术;积极实施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县域内的2个国控断面、1个省控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标准。

  与此同时,主动融入“黄河重点生态区沁河中上游(山西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规划,与沁河流域相关市县沟通协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此外,扎实抓好花坡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积极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地下管沟、雨污分流系统等,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持续开展飞播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行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2.75%,稳居全省第一。

  在贯彻政策方面,严格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纲要》《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规划》。

  在拓宽资金渠道方面,沁源县提早谋划、安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相关工作,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一期工程已申请国家专项债券3亿元;二期工程已落实国开行贷款4.5亿元,多渠道筹措资金,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沁河沁源段综合治理项目开工一年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有效解决了沁河沿线村庄农村污水乱排乱放,污染农村环境特别对沁河水质造成二次污染的状况;

  ——有效解决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多年超负荷运转,严重制约县城发展空间扩展的尴尬局面;

  ——有效改善了沁源生态环境,解决由于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态困境,缓解沁河水土流失,土壤蓄水抗旱能力显著地增强。有效保护和恢复沁源县生态环境,促进ECO健康发展;

  ——有效解决开发区工业用水和县城居民生活用水,缓解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下水系破坏,解决县城居民生活用水困难,同时预留县城发展空间和居民增加的供需。

  沁源县委从全局通盘考虑谋划一事,以一事服务全局,统筹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新面貌,释放出强劲活力。

  韩洪乡韩洪村,是沁源县很普通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沁河北岸,村庄整洁,规划有序,一排排民居依河而建,清凌凌的沁河水翻着细浪从村前流过,村民们用上了无害化厕所,污水得到集中处理。如果不是有乡亲们操着沁源话打招呼,还以为置身在江南的某个水乡。

  “夏天一身土,冬天不敢走”,今年53岁的村民刘智文在沁河岸边开着一间小杂货铺。他说:“去年7月前,家门口的路还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由于没专门的排污管道,韩洪村680户1800口人,家家户户洗涮用过的水不是倒入河里,就是出门泼到街上,冬天上冻后,街上的冰有十几厘米厚,经常有人摔倒。”

  刘智文说:“多亏了县里对沁河进行综合治理,不仅给我们村安装了排污管道,还对水、电、垃圾处理进行了整治,办了我们多年来盼望但自己又办不了的大事。”

  沁源县通过对沁河沿线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完全解决了排入沁河污水的问题,包括农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涵盖沿河流域的郭道镇、赤石桥乡等10个乡镇40个村。铺设污水管道102公里,建设污水处理站2座、收集池43座及污水检查井、截流井等配套设施,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

  民情民声“浮”上来,民生实事“落”下去。这一项目的实施得到了群众发自心底的认同和支持。

  今年58岁的王鹏是法中乡董家村人,2017年开始,他在永和村承包了700亩地,种植苦参、党参,三年收一次,每年收入200多万元。去年8月,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开工后,铺设通往县里的供水管道要从他承包的地里经过,虽然当时已到药材收获期,但他毫不犹豫把地让开,领着挖掘机开沟施工,中途还买了很多矿泉水给工人解渴。他说:“县里干这么大的工程,花这么多钱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喝上干净水,我从心里支持,希望这个工程早日完工,让老百姓早得实惠。”

  日进一竿,积小胜为大胜。沿着沁河一路走来,放眼所及,欣喜不断,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所到之处,城乡面貌开启了“美颜模式”,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是沁源发展的优势。沁源县全面践行“两山”理念,沿着绿色发展道路砥砺奋进、开拓前行,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绿色,成为沁源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

  抗战时期,沁源8万军民在中国领导下,将日军围困在几个据点内,日袭夜扰。同时,采取伏击战、夜袭战等多种战术,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扫荡,取得了围困战全面胜利,创造了“沁源围困战”这一辉煌战例。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在《向沁源军民致敬》社论中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模范沁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再立潮头、再建新功,是沁源县委思考的重大课题。

  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事关发展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工程、龙头工程、民心工程。

  沁源作为煤焦产业大县,主导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随着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国家强化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指标约束,生态环境对煤炭开发的约束越来越大。

  沁源县委将促进煤焦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作为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的重头戏,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为统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

  走进沁源县经开区,山西通洲煤焦集团产业园新区内,一排排新厂房整齐排列,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醒目。

  山西通洲煤焦集团,是一家集原煤开采、洗煤、炼焦、化工、旅游开发、物流、三产服务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始建于1983年。现已形成依托煤、延伸煤、发展煤、超越煤的煤——焦——化——电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格局,资产总额100亿元。

  近年来,该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环保产业政策,坚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企业从内部管理出发,根据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针对公司实际,依照法律法规,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形成管理方案,层层细化分解,纳入企业一线管理,使公司环境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

  ——设立环境保护管理领导组和安全环保部门,在下属生产单位各职能部门配置专职或兼职环保管理员,完善环保管理制度、岗位环保责任制及操作规程;

  ——进行清洁生产监督审查,强化环保设施运行台账,做好环境记录,使环保工作具有追溯性;

  ——采用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化全员环保意识,同时还进行多层次环保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岗位练兵竞赛活动,使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建立应急救援组和环保应急小分队,制定应急控制程序和应急救援预案,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全体员工对突发环保事故的应变能力和抢险能力;

  ——对部分环保设备、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加大环保设备设施预防性检查、检修和保养,提高环保设备设施完好率和除尘效果。

  ——2019年,通洲煤焦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179万吨/年综合煤化工项目及配套1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天然气联产10万吨/年合成氨项目。该项目是集团绿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配套的备煤全封闭贮仓、精煤粉碎布袋除尘器、烟气干法脱硫及低温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布袋除尘系统等15台除尘设备已投入使用,这些功能各异的除尘设施确保了粉尘、煤尘达标排放。

  ——投资近6亿元,新建3套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分别是2×100m3生化污水处理站(采用工艺隔油池/调节池+AB强化预处理+缺氧+好氧+二沉池+BDS脱总氮+HOK生物硫化床+混凝+OAT深度处理系统)、200m3超滤+反渗透清净下水中水处理系统、500m3熄焦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生化水蒸发结晶提盐,生成循环水和锅炉用水,真正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企业改善厂区周围环境,以厂区内外道路及周边矸石山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绿化硬化工程,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优化厂区绿化布局,本着适地种植、外形美观、行列整齐的原则,对厂区进行全面绿化,栽种苗木,现已完成新焦化和LNG合成氨厂区公路沿线、生产区主干道树木的种植工作,共计种植苗木2000余株,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

  ——对厂区内外不平整区域硬化,对道路破损路面重新铺设修缮,定时清扫洒水,确保无扬尘,今年以来硬化面积达2万平方米。

  ——开展矸石山绿化工程,按照“平面造地、立面造绿、梯次种植”的思路,有重点、分层次对洗煤厂矸石山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已栽种油松、柏树等苗木6万余株。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洲集团已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

  无独有偶,作为沁源县的另一家大型煤焦企业,沁新集团的绿色发展也可圈可点。

  近年来,沁新集团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主要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方面不遗余力,下足了大功夫。

  在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环保管理体系,各企业均设置环保管理部门,并聘请了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对环保设施运行、现场环境整治、运行台账记录、环保手续办理等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保障各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在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集团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强化从生产、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污染物治理和防范措施,完成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强化公司环保管理,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关于明确各企业环保专(兼)职科长、脱硫车间主任实行双重管理的通知》《环保工作量化管理考评实施办法》《沁新集团环保职责履行检查处罚办法》《储煤场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关于实施重大风险安全包、保责任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创建绿色企业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将环保工作细化、量化到基层单位,纳入到每个岗位的考核内容,实现了层层环保考核和责任落实制度,使集团各企业的环保工作得以深入贯彻落实。

  ——水污染治理。对园区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提标扩容,保障园区内矿井水、生活垃圾污水全部经过处理并实现分质回用,实现污水零排放及水资源重复利用。其中,矿井水通过管道排至各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回用于井下洒水灭尘及选煤厂生产用水,实现了选煤厂洗选原煤清水耗量为“零”的目标,形成了“矿井水—洗煤—水处理—循环水”的污水处理循环体系。园区各企业生活污水通过管路送往集团新泽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统一处理,处理达标后全部用于煤矸石热电厂冷却用水。

  ——规范各企业雨水收集池及雨洪排口建设工作,实现了对初期雨水的有效收集及处理,避免初期雨水外排对河流造成污染。

  ——对照《长治市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分年度计划的通知》文件要求,实施了集团特种焦制备公司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对脱硫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在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生产工艺、清洁运输、监测监控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严格控制焦炉烟气,达到了排放标准。

  ——组织实施涉煤企业建设煤棚工程,包括新源煤矿、特种焦制备公司、选煤公司全封闭储煤/焦棚的建设,有效遏制了煤尘外扬现象,减少无组织扬尘排放,避免因风雨天气带来的扬尘、流失问题,对改善厂矿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了集团范围内部分区域的硬化工作,大幅缩减了裸地面积,并增加了洒水车、吸尘车等设施的配备,对各厂区和路段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洒水抑尘,显著减少道路扬尘。

  ——增加国Ⅵ排放标准道路运输车辆及国Ⅲ以上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占比,有序推进移动源污染物治理提质提效。

  ——煤矸石热电厂进行了全系统的节能技术改造,实现了热电联产,利用选煤过程产生的洗煤矸、尾煤等物料作为燃料,将工业固体废物转化为电能与热能。

  ——环保建材公司以煤矸石热电厂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生产矿用砌块、喷浆料、建材标砖及路面砖等,实现了煤矸石的有效综合利用。

  ——集团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对脱硫除尘设备脱硫废渣、除尘粉进行了利用,生产矿用建筑材料及高性能喷浆料,广泛应用于煤矿井下矿建工程及地面建筑工地。

  沁源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焦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一特点决定了必须坚持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道路。如何实现绿色转型是绕不过的课题。

  我省肩负着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使命。为此,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沁源县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着眼“链”式发展,探索绿色转型。

  面对传统产业链层级较低的困境,沁源着力锻造长板,培育“链主”,发挥其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牵引作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必须聚焦科技赋能,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在减碳增效中稳进提质。

  煤炭是大自然赐予沁源的财富,煤炭产业也是沁源经济的支柱产业。继续按照“ 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对标先进、依托科技进步,减能耗、强安全、降成本、增效益。沁新和通洲两个企业在全省很典型,根据不同的煤种,通过科技附加,沁新集团把产品做到了极致,生产的铸造焦是国家工信部命名的冠军产品;通洲集团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吃干榨尽。这两个企业都实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充分占有市场,符合我省的煤焦企业转型方向。

  全县煤焦企业强化校企合作,“上探”学沁新,向科技要质量;“下延”学通洲,向科技要产品;清洁学祥源,向科技要环保,以此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沁源的矿产资源是煤、铁、铝伴生。铁是贫铁矿,不具备规模开发利用条件,如何利用好煤、铝,如何立足煤、铝能源资源优势,用好煤炭资源产业收益,建立有效机制,把能源资源领域积累的宝贵财富,更好地用于培育转型新动能,需要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尤其是铝矾土矿,含铁、钙成分较高,适合发展铝工业和研磨材料。

  沁源县是工信部探矿的试点县,全省共有12个矿,其中3个在沁源,已探明的储量有1亿吨。另外,探测到的铝矾土矿也很多。未来,铝矾土矿可以形成沁源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沁新兴煤业、汾西正新和善煤矿两个企业,已具备“探转采”条件,现阶段正在积极推进,驱动铝矾土下游产业发展。

  把现有的风电、光伏电和新建的抽水蓄能结合起来,推动能源供给由单一向多元、黑色向绿色转变。120万千瓦抽水蓄能、1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在推进中不断提升新能源装机占比,打造全国整县域绿色低碳生态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开工建设开发区200兆瓦独立储能项目,新能源消纳能力逐步提升。

  以推动黄河流域沁河源头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为牵引,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快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价值实现保障、价值实现推进”六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产坚持特优战略,按照“选准点、拉开线、拓开面”思路,对全县每道沟、每座山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湖羊、林麝养殖和草莓、道地中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业;依托“沁之源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对现有湖羊、林麝、中蜂、黑木耳、松蘑菇、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目前,连翘、绵黄芪已获得地理标志认证;草莓、马铃薯、香菇等13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逐步从卖“产品”向卖“生态”转变;

  二产通过科技赋能,减能耗、强安全,降成本、增效益,处理好企业能耗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比如,沁新集团生产的铸造焦,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其他产品的2至3倍,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1/2,而且利用焦粉生产出电容式锂电池负极材料。通洲集团将产业链条延伸到合成氨、硝酸、甲醇、甲醚、LNG等,使焦炭成为副产品。目前,正在探索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动力源问题;

  三产以发展康养产业为方向,一方面将乡村公路提档升级为文旅路,畅通内循环、串起旅游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一方面与周边县区抱团发展,联合开发旅游片区,让游客“在大运沿线享人文,在山水沁源享生态”,以此带动发展住宿餐饮、物流运输、农闲务工等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方面,充分利用煤焦企业富余热源,谋划发展食品加工、医药制造等产业;与鹏飞集团合作,利用煤矿瓦斯发电制氢,推进氢能制造、利用、使用的全产业链运输场景;同步加紧建设充电站、LNG加气站,推动货用车辆清洁运输。同时,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生态文明实践展示馆,内容包含生态沁源印象、生态立县战略、生态产品价值、生态价值实践、构建大生态圈、“生态大观”影院、生态产品探索7大部分22个板块,全面展示沁源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历程、成果和经验。

  一仗接着一仗打,在统筹兼顾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和高水平发展的实践中,沁源县还策划生成了新一批重大项目,源源不断为沁源高水平发展提供动力。

  新发展理念,是沁源县把握好发展与保护辩证关系,统筹兼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推进沁源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导、行动指南。

  今年年初,沁源研究确定了2023年项目建设的总盘子,共谋划实施29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75.5亿元。

  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大水网、大电网、大路网项目,这些项目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民生。

  ——大电网项目,沁源县煤矿企业居多,电力的可靠供应至关重要。今年重点实施5个项目。

  ——大路网项目。沁源要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外联内通”的大路网。今年重点实施10个公路项目。

  2022年,沁源县紧扣“一城两中心、一区三园”县域布局整体推进全面工作。开发区主阵地持续建强,沁新铸造焦、陶瓷砂成为国家品牌,通洲煤化工产业聚链成势;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通用机场等148个大项目,争取各类资金近30亿元;市场主体对GDP增加贡献率达39.6%;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各项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今年,这些项目的相继实施,是沁源县高水平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是量的突破,更是质的提升。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沁源发挥自身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发展态势,勇于争先出彩。在青山绿水间,太岳儿女以优良作风、奋斗姿态破题开路、攻坚克难,不断创造高水平发展新业绩。

  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 在全国建设 60 个左右产城融合示范区(条件成熟地区)距今已过去 8 年。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要义是, 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 形成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格局。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市委要求, 发扬“四敢”精神,营造“四敢”氛围,吹响“四敢”集结号,把蕴藏在干部、地方、企业、群众中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汇聚起不断开创长治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磅礴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长治实践的新篇章。

  事业兴衰, 关键在人, 一个地方的发展状态, 取决于干部队伍的工作状态。

  沁源县委笃定: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老区沁源绽放新时代风采,把曾经的“模范沁源”建设成“幸福沁源”, 就是县委工作的努力方向。

  市委的号召,激荡起沁源县、乡、村三级干部干事创业的极大热情,以不断加强的高素质队伍引领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在统筹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全县重点领域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304.8亿元,同比增长10.3%;工业增加值完成285.8亿元,同比增长 13.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3亿元,同比增长10.8%;财政总收入完成 102.87 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65亿元, 同比增长69.41%, 各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加快推进森达源、梗阳等煤矿产能核增,建成智能化采掘面 7 处。通洲 179 万吨项目竣工投产、祥源 101 万吨项目具备烘炉条件, 宸晟特种炭黑、 裕丰锂电池等新材料项目投产运行,华迈龙环保科技、久川光电智能终端项目顺利推进,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煤炭销售等平台经济高效运行,发放消费券2900余万元,拉动消费2亿元以上,服务业增速位居全市第一。灵空山景区、丹雀小镇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 花坡入选国家首批“红色草原”, 文旅产业再增靓丽名片。

  ——持续壮大种植养殖产业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2.89万亩,建成2.5 万 吨粮食储备仓,中药材大田种植3.5万亩,草莓种植500亩,湖羊存栏 2 万余只, 林麝存栏500 余只,新认证绿色产品4个、地理标志产品 2 个,农产品加工收入达 33 亿元。完成赵寨、牧花园等15个行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11 处, 恢复重建水毁桥梁道路21处, 新建“四好农村路”10条32.8公里,5G 网络基站211 座,新建改造供电线 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竞标方式推动青龙沟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纵深推进“清化收”,集中清理不规范合同1.4万余份,化解村集体债权、债务1.8 亿元,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

  ——持续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开发区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等建成投运, 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持续强化要素保障, 落实“专 班抓项目”“并联审批”等工作机制,推动总投资320.84亿元的148个重点项目顺利建设,115个项目竣工投产。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入库签约 项目66 个,签约资金166 亿元,争取各类资金近30亿元。超前谋划沁河源 头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一批“十四五”期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办结审批事项7798件,下放乡镇服务事项166项,打造乡镇便民服务中心12家,建成7×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超市。深化国企国资、财税、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市政环卫一体化等改革。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沁新铸造焦和陶瓷砂成为国家品牌,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精准制定倍增措施,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企业贷款余额新增7.74亿元,减税降费5.15亿元,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716家、“四上企业”17家,21家企业成功挂牌山西省股权交易中心,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总投资36亿元的24个县城重点项目快速推进,胜利路地下管网改造成效显著,西环路南段等6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金水湾等4个小区主体完工,禧悦府等3个小区如期交房。扎实开展交通秩序整顿、马路市场规范管理、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完成了老旧建筑立面整治4.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86万平方米、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县城承载力、宜居性不断增强。郭道移民搬迁安置房、集中供水管网改造、黄段桥至王陶村道路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统筹实施大水网、大电网、大路网等一批重点项目,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黎霍高速全速建设,平安高速、新交口至安泽地方铁路、国道341张店至古县界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通用机场成功获批40平方公里通航空域。完成交口至有义等27.8公里干线公路改造任务,打通上舍至灵石峪上口子路,群众出行更加便捷。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强管理、提质量,2022年的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年高考二本B类以上达线%,实现“新跨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开工建设,县二院、郭道中心卫生院融合发展,积极建设医联体,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中国曲艺之乡”挂牌该县。为困难群众发放补助4100万元,居民医保参保率97.34%。全年各类补贴性培训完成6025人。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连续五届荣膺“省级双拥模范县”。

  招商引资,是推动增量崛起、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必由之路。沁源找准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致力打造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优势鲜明、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新修订完善了《沁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试行)》;

  ——在专业化招商上求突破,依托专业招商机构东方龙等专业机构及招商顾问对接、洽谈产业招商合作事宜;

  ——坚持“可靠、可行、可适用”原则,通过亲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开展招引活动。2022年,对接项目33个,签约引进沁源300MW智慧能源一体化光伏发电等项目7个,签约资金29.56亿元;谋划筹备山西精能200MW/400MWh独立储能、医药中间体等项目27个;

  ——对标“三无”“三可”,落实“五有套餐”,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不断创优营商环境。截至目前,共办理行政管理事项83项,新增企业14家,增长率为25%。基本实现了“区内事区内办,园区办事不出园”;

  ——严格落实承诺制。管委会积极推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可开工”,对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实施信用承诺、先建后审、过程监管、联合验收、联动审批机制等,促进项目早日落地。今年以来,实行裕丰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承诺制事项共6项;

  ——全心呵护标准地。编制完成了区域环评、节能等6项评估,为“标准地”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2022年已出让“标准地”3宗334亩,县自然资源局拟于近期出让2023年土地3宗共360亩,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企业在签订“标准地”投资建设合同时,同步签订项目建设信用承诺书,基本实现工业投资项目用地“生地”变“熟地”,“拿地即开工”;

  ——提供“保姆式”全代办。实行开发区重点项目专班领办服务、一般项目全代办服务机制,确定3名领办人和18名代办员。目前,全代办服务有38项。

  从“挖进篮子就是菜”到“提着篮子去选菜”,“双碳”背景下,沁源“招商”攻势轮番上阵,一批含金量、含科量、含绿量高,战略性、引领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接连抢滩登陆。

  今年1月至5月,签约项目中已落地10个,总投资16.77亿元。其中,开发区4个、沁河镇1个、郭道镇1个、韩洪乡1个、法中乡1个。

  按照产业类型划分,农业项目3个,签约资金5.12亿元。分别是:阜平久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项目、山西晨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兰园项目、山西青龙山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牛场建设项目。

  工业项目6个,签约资金21.5亿元,分别是:动力型锂电池生产项目、皮米级新材料生产项目、显示模组生产项目、科技芯片封装及智能穿戴配套产业项目、智能终端产业链及新能源聚合物电池产品生产线项目、液晶屏生产项目。

  现代服务业1个,山西金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分拣集散储存仓建设项目,签约资金1500万元。

  与云南大理荡山洲兰园合作,投资1.12亿元,其中:由山西晨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大棚等固定资产,云南大理荡山洲兰园提供价值1亿元兰花种苗。建设内容:在沁河镇有义村建设2000平方米的水肥一体化温室大棚1座、6500平方米水肥一体化温室大棚、兰花组培科研实验楼957平方米。建成后,年产优质兰花50万株,预计年营收5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1号棚现在已完工,共设兰花生产产床28床,已种植1万余株,预计可种植兰花3万盆,年产兰花名品10万株。二期大棚6500平方米正在建设中。

  引进山西盛源益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沁源注册山西金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分拣集散储存仓项目。建设内容:一期项目在郭道村新建冷冻仓、保鲜仓、常温仓、分拣仓、食品农残检验中心、农机服务中心、农资服务中心、电商培训服务中心以及综合办公楼等。二期项目拟在全县域新建农机服务网点(6个以上)、农资供应、农业技术服务网点、乡镇销售网点、农产品收购网点、抖音带货直播间等。建成后,冷冻仓年储藏周转吞吐量:肉类、海鲜、水产品等约3500吨;保鲜仓年储藏周转吞吐量:水果、蔬菜、时鲜等约3600吨;常温仓年储存周转吞吐量:本地蔬菜等约3000吨。目前,一期分拣仓450平方米基础工作、200平方米农产品展示区已完成工程进度50%,常温仓、培训中心已建设完成;保温仓和冷冻仓基础工作完成,设备准备进场。

  引进河北阜平久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沁源注册沁源县沁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食用菌产业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出菇大棚120座、养菌棚34座、建设冷库1200平方米、烘干车间600平方米。建成后,年生产菌包3000万袋,产值1.2亿元,吸纳就业200余人,每年每人创收3~5万元。

  程璧村、定湖村已建成120座出菇棚,菌棒入棚150万棒;奠基村建成出菇棚57座,养菌棚6座。

  开发区已落地的动力型锂电池生产项目、皮米级新材料生产项目、显示模组生产项目、科技芯片封装及智能穿戴配套产业4个项目,厂房正在装修,部分设备已进场。

  谋划对接的项目还有9个,分别是:与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中药研究院对接洽谈中药材加工项目、与山西振华花卉有限公司对接洽谈引进花卉种植项目、与河南豆制品协会对接考察利用热源资源招引豆制品加工、食品加工等项目。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干部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的“试金石”。

  沁源的实践说明一个朴素的道理: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意识,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以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必将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区域发展从高速发展阶段到高水平发展阶段已经成为普遍共识。2019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的核心。这一指导意见的公布,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正式从城市化为主导的高速发展阶段迈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高水平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各示范区仍在探索阶段。沁源县虽然不在这60个示范区内,但县委在统筹沁河沁源段生态综合治理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有一条清晰的产城融合思路:

  重新调整认知——由“产人城”升级为“城人产”,即通过升级区域魅力吸引人才,以人才的积聚促进产业升级,以产业的更新迭代增强城市竞争力。

  让百姓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是最根本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沁源县城乡融合稳中有进,整体布局“一城两中心”,大县城建设强力推进、局部见效,十里胜利路地下管网系统改造,地下“管线一体、雨污分流”,地面“功能完善、人车分离”;郭道县域副中心秩序整顿有力有效,规划建设东西向三条路,建成特勤消防站、移民搬迁安置房、人才公寓;王陶区域中心黄段桥至王陶村道路工程开工,建设创伤急救中心、二级消防站等。大水网永和水库供水工程基本完工,连通郭道、接入县城;大路网有义至交口一级路通畅顺达,百草至小岭底路面改造完成,与国道241黄土坡隧道“双向循环”,开通城乡公交线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9个乡镇区域服务中心与“一城两中心”融合发展,协同推进。

  今年,沁源县立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依托永和水库、李家庄水库,以及各类引水工程,建立“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互联互通”大水网。因地制宜发展黑山羊、湖羊、林麝养殖,以及道地中药材、草莓种植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生态康养、文化旅游、庄园经济等新业态。聚焦“双碳”目标,强化院校合作,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嫁接”,减能耗、强安全、降成本、增效益,推动煤焦产业“上探下延”,实现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晋能控股电力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快速推进120万千瓦抽水蓄能、1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等,推动沁源县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

  沁河县城段治理项目,于2022年6月27日开工建设,历时一年,对沁河县城段河道两侧的生态环境做了系统治理和升级改造。项目分为土建部分和绿化部分,总长7公里,从河西桥至南环桥以南1公里处。

  土建部分主要包括市政给排水工程、道路照明工程、景观步道工程、水舞灯光秀工程和植草沟、雨水花园等符合海绵城市的排水系统。市政给排水工程可对城区段27万平方米绿化进行浇灌。

  道路照明工程:对公园内原有的688盏路灯进行更换,提升景观效果。新建庭院灯1678盏、草坪灯356盏等新型照明系统。

  景观步道工程:包含休憩小路1813米、防腐木道及廊架957米、透水混凝土路1.12万米、小广场1.6万平方米、园林小品1560个等,全部完工后将成为休闲、娱乐、旅游、健身集一体的综合类主题公园。

  水舞灯光秀工程:以琴泉桥为中心,修建大型水舞灯光秀场地5.72万平方米,采用沁河河水通过智能系统达到与音乐相伴随的一款综合性水系统,绿化种植分为乔灌木和灌木地被。

  气盾坝工程:根据设计要求,更换原滨河公园内的8座橡胶坝为气盾坝。主要工作内容有植筋、锚固压板预埋、砼浇筑等坝基改造加固、气囊和盾板安装。

  自动化控制工程:建设县指挥调度总中心及水利、住建、林业等分中心,将沁源供水管道、水厂、污水厂、河道汛情、雨情、智慧园林、森林防火等方面纳入监测和自动化管理系统。

  沁源县住建局总工程师程锐说,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河道正在清淤,水舞灯光秀的调试已完毕。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有效保护和恢复沁源县城生态环境,促进ECO健康发展,缓解地下水超采,保障全县工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全方面提升护水治水的能力和水平。

  沁河县城段生态综合治理还规划建设了沁河公园。该公园西邻沁河路,北邻沁东路,北起人民路,南至韩洪沟湿地,全长约5.7公里,公园总面积约36公顷。4米宽健康步道贯穿整个公园,设置有槐香广场、沁之源、碧波广场、激光水舞秀、水舞剧场等景点,布置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成为集文化交流、生态休闲、科普示范、游憩娱乐于一体的滨河公园。

  沁河县城段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李王刚介绍说:“我们还在沿线设置了户外客厅、健身乐园等,建设园内面积最大的广场——碧波广场,采用流线型设计元素,意为‘沁河之水’,寓意沁河之水碧波荡漾、源远流长,北侧设置4座特色景观灯,夜晚呈现脉冲流水的效果,寓意为‘四季平安、国利民福’。在园林绿化工程方面,针对沁源‘油松之乡’的美誉,配合观赏性落叶树种如五角枫、银杏等彩色树种以及时令性花卉地被,整体打造四季有景、三季观色的优美景观。”公园内选用的树种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生态效益。

  每当夜色降临,华灯初上,县城居民三五成群来到沁河岸边散步。“不断保护和修复,让我们的山越来越美,沁河水越来越清。沁河公园是我们沁源的‘城市客厅’,人们早晨锻炼健身,晚上散步休闲,日子过得很舒服。”居民王月花说。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中新网”或“中新网山西” 的稿件,版权均属于中国新闻网。

  转载自其它媒体的稿件,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var url = [];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for(var i=0;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