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官网

十二师科技工作人员风采丨俞海明:海纳百川 名实已明

来源:FUN官网    发布时间:2023-10-28 05:43:19

  时间一晃而过,在炼钢一线年。只有中专学历的他,出版学术专著6本,拥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9项。

  “能够利用自己的技术,推动行业改革,推动新疆发展,这是令我骄傲的事。”说起自己的研究发明成果,俞海明内心依然炽热,亦满怀期待……

  1990年,俞海明从新疆钢铁学校钢铁冶炼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炼钢厂,成为一名炼钢工人。

  “一线工人的工作很辛苦,但从中能发现很多技术难题。”俞海明说,这些年来,他始终心怀对一线工作的热爱和感激,有了十多年的一线实践,才能让他始终对炼钢行业及技术革新保持高度的敏锐性。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企业对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很重视,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次培训会上,时任企业总工程师顾永昌说了一句话,让俞海明至今记忆深刻:“年轻人,要有历史的危机感和时代的紧迫感。”

  结合工作,俞海明认为,当时的“危机”便是落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与繁重的体力劳动,“紧迫”便是改善这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

  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革新的必然之路。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俞海明从始至终保持着观察、思考、研究的习惯。一次,炼钢精炼炉用的渣灌不够用了,正在开展的生产受到了影响。为了找到解决的工艺方法,俞海明在现场通过调研发现,精炼炉铸余钢水和热态钢渣混合在一起倒入渣罐,在冷却过程中,铸余钢水和铸钢材料的罐体发生粘附,是造成精炼炉铸余渣罐粘罐的主要原因。

  如果解决了钢渣与渣罐罐体粘附的问题,生产就能不受影响。发现问题后,俞海明立刻查阅资料,和同事们一起进行了大量有效的研究和论证。最终,有俞海明参与的“一种消解炼钢铸余渣渣罐粘钢的工艺”发明成果诞生了。这项技术本质上是将转炉溅渣护炉的工艺原理应用到渣罐中,没有增加炼钢的任何成本,就解决了困扰炼钢厂10多年的工艺难题,有效提升了渣罐的利用率,钢厂的渣罐寿命最高达到了4万多次,是行业中等水准的4倍,每年节约各种费用超150万元。

  服务于炼钢铸造一线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炼钢工艺废弃物的资源化使用效率,改善生产条件,是俞海明从始至终坚持的研究目标。

  一项项发明成果在日常生产实践中诞生,这些成果大多是一线生产中“遇上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2012年,已经成长为宝钢集团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第二炼钢厂高级炼钢工的俞海明,被授予第三届“宝钢工人发明家”称号。

  从一线工人到工人发明家,俞海明走过了职业生涯宝贵的20余年时光。“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的青年发问,早已有了答案。

  “60后”的俞海明,出生成长在奇台县农村。小时候便常常听父亲讲述岳飞和杨家将的故事,这成为滋养他内心情怀最淳朴的“营养剂”。

  1988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一人支撑着整个家庭;2004年,大哥确诊脑瘤,当时小妹还在上大学,家里经济拮据。

  俞海明内心总会生出质朴的“出人头地”的想法,他需要改变真实的生活状况。在工作之余,他坚持研究创造,一项项成果改善了炼钢工艺,也随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改善了生活条件。

  家庭的经济困境得以缓解,可家人们从始至终保持着节约、简朴的生活小习惯。俞海明的母亲今年已年过八旬,虽然子女们的供养和孝顺让她生活无忧,但老人依旧保持着捡拾废品的习惯。

  和母亲一样,俞海明也保持着“勤”的习惯。在工作中,他保持着“多干活”的习惯,在反复的工作中,发现和灵感总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在俞海明主编出版的6本学术专著中,有4部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为冶金行业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教材和高职院校教材,1部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他的79项发明专利解决了行业难题5项,有两项专利在生产应用中每年为钢铁行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

  可发明创造的起点在哪里呢?俞海明说起自己走进“技术”的关键节点时,用“钻了空子”来形容。

  那是20世纪90年代末,冶炼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已经和行业发展现状严重脱节。一位前辈点拨:“你可以研究编写教材,以后评职称有用。”

  可只有中专学历的他,压根没有系统学习过高职和大学专业课程,想要编写高职院校或行业培训教材,谈何容易。

  “一勤天下无难事。”从头学、从基础的理论开始学,他结合工作实践,重新开始有效学习专业理论和大学化学等课程,厚厚的书本被他标注得满满当当。

  经过反复打磨,俞海明编著的第一本图书《现代电炉炼钢操作》出版了,他说:“要感谢实践,更要感谢勤劳。”

  2016年,俞海明来到十二师域内企业新疆中合大正冶金科技有限公司,任职总工程师,他依然保持着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习惯,他认为:“勤劳是最大的能力。”

  钢铁企业在炼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钢渣,钢渣的处置始终是行业难题。作为主要核心技术成员,俞海明参与了新疆地区钢渣道路技术应用项目。目前,乌鲁木齐和昌吉等地的多条新建公路已经应用了这项技术,使得困扰行业多年的钢渣变废为宝。在此基础上,俞海明和小组成员编写的《钢渣道路结构层实施工程技术规范》新疆区域标准,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

  与此同时,俞海明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科技成果4项,5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科技成果《炼钢生产协同电解铝危废全量资源化利用技术》,不仅推动了电解铝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融合发展,还被国家相关部门作为出台行业通则和有关政策的主要依据。

  2012年,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授牌成立了“俞海明创新工作室”。俞海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带领小组成员研制开发的冷固球团技术和废弃耐火材料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解决了炼钢废料污染、提升资源重复利用率。经过生产实践,目前在120吨转炉产线,已经实现了废料的有效回收和高效利用,完全替代了原有轻烧白云石生产的基本工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全年可节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600余万元。

  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地工作,让俞海明的发明成果慢慢的变多。一项项发明成果也被予以专利授权,得到认可,也得到了保护。

  可这些年来,俞海明越来越不重视自己的专利“保护”,很多专利技术他都免费提供给行业企业。现在的俞海明经常参加国内行业性的技术培养和训练和学术交流活动,每次参会,他都会说,凡是中小微企业使用他个人的专利技术,他会免费提供技术输出。

  在俞海明看来:“专利成果如果不推广应用,就是一张纸,只有最大限度地大范围的应用,它才能服务行业发展,才能有益于社会。”

  他痴迷于创新,也收获着创新成果带来的慰藉。一家炼钢企业在使用了他的技术后,实现了企业良性发展、扭亏为盈,企业领导决定为一家职业院校每年捐赠20万元,连续捐赠5年;也是一家炼钢企业在使用了有关技术后,堆积10余年的钢渣成了“香饽饽”,全部用来修路,不仅解决了处置难题,企业还因此获利。

  “我们新疆人总说‘儿子娃娃’,‘儿子娃娃’是啥样的?担当、情怀、真诚,是‘儿子娃娃’具备的品质。”俞海明说,尤其是来到十二师以后,更感受到了这里对科技工作人员的尊重和重视,尽己所能地多做工作,去奉献、去回报,才能无愧于这种尊重和关爱。

var url = [];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for(var i=0;i